留戀於蒙法爾科內的流行樂徒
Left In Monfalcone
ep1 愛冒險的女人
ep2 無欲無求
ep3 賺了的時間⁣⁣
ep4 醉酒
ep5 讀的書
ep6 到燈塔去
ep7 最好的年華
ep8 模特兒與書⁣
ep9 家政女神⁣⁣
ep10 瞓覺 is a cool thing⁣⁣⁣⁣
ep11 震撼一
ep12 美好事物⁣⁣⁣⁣
ep13 Corona Time
ep14 Rêverie⁣⁣⁣⁣⁣⁣
ep15 隆重儀式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
ep16 文人不似文人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⁣
ep17 食色性也
ep18 水原閪子⁠
ep19 婊子養的
ep20 婊子養的(續)
ep21 我的天才女友
ep22 一期一會⁠
ep23 Necessary Darkness
ep24 過份美麗
ep25 蒙法爾科內⁠
ep26 Monet⁠
ep27 Larger than life⁠
ep28 Make each day count⁠
ep29 美⁠
ep30 Cat! Cat! CAT!⁠
ep31 文藝復興女
ep32 合乎現實的理想居所
ep33 #FFFF00
ep34 復刻回憶
ep35 社交距離
ep36 birthday suit
ep37 拖延症患者
ep38 Happy Together?
ep39 你老婆都食得幾辣架喎
ep40 我唔記得啦
ep41 bb 愛你一萬年⁠
ep42 比啲時間習慣吓咪得囉⁠⁠
ep43 悲觀後的樂觀⠀⁠⁠
ep44 靈魂伴侶的柴米油鹽⠀⁠⁠
ep45 特別的人⠀⁠⁠
ep46 飛蛾撲火⠀⁠⁠
ep47 風花雪月⁠⠀⁠⁠
ep48 焦頭爛額⠀⁠⁠
ep49 最真 · 愛伴侶⁠⁠⁠⠀⁠⁠
ep50 玩得開心啲⁠⠀⁠⁠
ep51 不合理熱情⁠⁠⁠⁠⠀⁠⁠
ep52 香港人的小確幸⁠⁠⁠⁠⠀⁠⁠
ep53 登高見博⁠⁠⁠⁠⁠⁠⁠⁠⠀⁠⁠




about
patreon
facebook
instagram
subscribe
buy me a coffee

ep34 復刻回憶⁠

⁣⁣⁣⁣⁣⁣⁣
leftinmonfalcone_留戀於蒙法爾科內的流行樂徒_ep34_復刻回憶_周杰倫_大碟_專輯
話香港 90 後聽陳奕迅容祖兒周杰倫孫燕姿大,應是個準確的 generalization。資料顯示,這專頁主要觀衆群為居於香港,18-34 嵗,三七比的男女,即是大部分朋友都跟我一樣,在我懷念的 @stefsunyanzi 九十年代出世。⁠

這四人定義了大多 90 後的青春,他們最活躍時期為千禧年代,重疊 90 後的兒童和青少年時期,橫跨 8 - 25 歲。90 後現在大概讀了幾年社會大學,或像我般被逼奔三中。無論日子過得如何,大家都意識到,我什麽都沒有但無憂無慮的快樂時代 @mreasonchan 已完全退場,而人生殘忍無奈的不如意事又豈只八九。⁠

出來工作後時光飛快,對日復日的記憶越變稀薄。雖想不起上年生日怎麼過,對年少的回憶卻鉅細靡遺。一聽到某歌曲旋律、聞到久違的味道,看見熟悉的影像,大腦身體像有肌肉記憶,將那時感動觸覺重現心頭:放學回家,週末暑假,跟三五朋友仔感情天真地 @twinshk 煲電話粥睇衝上雲霄,逛小商場 sleepover 唱 K 去海灘,用 Xanga 寫無聊日記,無聊初夏在夜靜用 MSN 漫談 @yungchoyee ,和暗戀的男生日落聊到日出,沉悶晚上相約度過 @physit 。少女時代重現眼前,讓人想回到過去 ,試著讓故事繼續 @jaychou 。⁠

讓我神經敏感,記憶猶新的引子不是日記照片,而是那時看的聽的。文藝佔我青春期一大部分。從小我就最鍾意孤獨精咁全部唔使煩 @greenteabeautyqueens ,抗拒一堆人的玩意,課外活動不多,最愛宅在家中上網聽歌看戲讀書睇 blog 彈結他唱歌。當時「文青」一詞還未被流行文化無限濫用消費僞化,文藝青年純粹喜愛藝術,而少女時代的我是徹頭徹尾,由裏到外的一枚,並樂在其中。因爲回頭看,那也許是文藝創意大鳴大放,最原始又革新的二十年,是互聯網 still pure and true 的黃金時代,也是你和我的那些年。⁠

90 年代起,家用電腦開始入屋,網絡普及化,社交媒體仍未出現。Technology available but limited,無 algo 準確辨識觀衆口味,無網紅領袖「influence」大衆,無 video essay 爲你拆解影視彩蛋,要滋潤靈魂沒有捷徑,只可靠自己在茫茫網海眾裏尋他。聽歌要買 CD 跟朋友交換聽,或在 WinMX 非法下載音樂 MV (入我部靚到喊 😭 的 @apple 白色晶體第五代 iPod,仍忘不了手指在其點按式轉盤上滑轉時那「塔塔」聲效和曼妙觸感,感謝注重細節的 Steve Jobs )。電影播在戲院銀幕而非手機熒幕,而影評亦是捐窿捐罅才讀到有意思的。⁠

那年代能錄像已算前衛,所以非常重視 MV。受技術所限,它們像微電影般純粹講故仔,意境正面溫暖,製作簡單純粹,卻無比真誠,如 @coldplay 的《Scientist》《Yellow》、@jamesblunt⁠ 的《You're Beautiful》、@dpowtermusic 的《Bad Day》等,跟喪文化像兩個世紀的事。可能那年代發掘文藝,比現在難能可貴,加上當時還是白紙一張的單純, 時至今天它們仍在腦海閃閃發光。⁠

在 @facebook @instagram @youtube 還未出現,我的一大 pasttime 是讀樂評人陳德政 @sonicpulp 的部落格「音速青春」。那我的啟蒙聖經,探索文藝之起點。他專門介紹外國新銳的電影音樂藝術,在那我找到比上學讀書體制外更大的世界,接觸到藝術無邊界的美好。他曾在紐約讀媒體研究、在唱片舖打工,周圍飛睇 concert,完全是當時我的理想人生。過了十年,他仍偶爾更新部落格,亦有出版文化書籍。能堅持興趣多年更成爲職業,這樣很棒。如果陳德政你讀到這篇,我想說聲謝謝。⁠

寫這專頁,也許是想致敬陪我度過這快樂時代的人事物歌影視,讓我長成為一位,未至於討厭自己的成年人。踏入 2020 年,好多文藝作品都推出經典復刻紀念版。留戀於蒙法爾科內的流行樂徒會繼續寫,將絕了版的感動回憶重印。⁠

Ode to our youth 🍻⁠

-⁠
Image:《周杰倫JAY CHOU》(2000)⁠

ep34 復刻回憶⁠